建筑概况
建筑位置
历史沿革
建筑分析
老图纸
建筑图纸
修缮历史
价值评定

建筑概况

文治堂,总建筑面积2913平方米,新建时最多可容纳近2000人,属于多功能的大礼堂,可作开会、演出、放映之用,这也是当时高校普遍的会堂形式,经济而实用。建筑平面呈丁字形,门厅与厢房沿正立面一字排开,后部池座上空部设楼厢;池座升坡平缓,面对舞台三面围合的楼座,布置在高差不大的台阶上;这样的设计策略可以效地降低建筑总高度,降低造价,以缓解各方校友多次筹资的困难。

文治堂的主体结构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梁柱结构以支撑钢桁架屋顶,满足大空间的要求,楼座在梁柱的支撑下局部外挑,既保证构件的经济尺寸,又不影响观众的视线。两侧的厢房采用砖混结构,楼地面采用现在已不再用的密肋砌块楼板,虽技术难度大些,但可以人力施工。内外墙面采用抹灰装修,并进行拉毛处理,既满足演出时声反射的要求,又自然朴素。门厅水磨石地面随着年久磨砺,更显示出石材般的光泽,其坚固性似乎再用百年不成问题。用条板制作的翻板木椅至今仍可用,可见当年的工艺与质量。

文治堂外墙刷浅黄涂料,正立面贴大理石面砖。外立面整体简洁,两翼对称,给人浑厚墩实之感。内部采用钢桁架支撑石棉瓦屋面,形成一个可容纳 1500 多人的大空间,栏杆、扶手造型都很简洁,与外立面的现代风格相统一。

建筑位置

文治堂坐落在今日校区体育场的隔街西侧,面向东,与北面的教工食堂相隔一小块绿地,西邻西大楼,再往西就是学生宿舍区了,建筑地处校区教学办公与后勤服务的枢纽地带。


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校园电子地图

(点击上图自动跳转)

历史沿革

文治堂即大礼堂,也称新文治堂,位于交大徐汇校区西侧,东邻体育场,西面为西大楼,北面是教工食堂,建筑面积 2913 平方米。
抗日战争胜利后,交大由重庆迁返上海复校。1946年(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会成立,当时推赵曾钰、赵祖康、李熙谋、吴保丰、周铭、裘维裕、陈石英、袁应烈、郁秉坚、李开第、杨锡谬、张惠康等二十七人为理事。以赵曾钰、赵祖康为理事长。由于原上院旧文治堂仅能容纳500人左右,已不能符合当时的需要。于是提倡由同学会负责筹建并设计建造新的礼堂,当时要求能容纳2000人。为了纪念前校长唐文治先生对母校的功绩,经理事会决定命名为新文治堂,并立即组织新文治堂筹建委员会。为了积极准备,加速推动工作,每星期四中午在北京路外滩水上饭店会谈,并分别邀请各方面及各地校友参加共同筹款和捐款办法。

1947年夏,举行新文治堂奠基典礼,1949年解放时基本完成。1950年袁应烈代表筹建委员会移交给吴有训校长。1954年由上海建筑工程公司进行过改造,1979年重新装修一新并加设楼座,两层座位共1591个。2000年再次对内部和外部进行了装修改造,并增设了空调设备。


文治堂现状图(图片来源: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

同时期建筑思潮

文治堂建造时期,中国建筑的发展逐渐摆脱西洋古典风格的影响,很多建筑呈现出向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趋势。这个时期是中国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个时期,上海已经从开始的西方仿古主义和集体仿古主义建筑风格的设计转向新建筑的设计。典型代表如著名建筑师邬达克。这个时期建筑整体和细部的处理已基本摆脱了“装饰艺术派”的影响,逐渐呈现“新建筑”的面貌。位于上海江宁路美琪大剧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左图: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文治堂;右图:上海美琪大剧院
(图片来源: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档案馆)


青岛市大礼堂(图片来源: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档案馆)

建筑分析

空间分析

文治堂内部主要由两个大空间组成:一是大尺度狭长型的门厅,中心设有唐文治校长铜像,担负着组织交通的作用,大厅两侧是楼梯直通二楼;二是会堂内开间和进深较大,是整个建筑的主要空间。

建筑外部空间相对开朗,北面文治堂与教工食堂之间有较大空间,设有花坛、假山,相对文治堂南面来说这里开阔些,空间也丰富些。这对在食堂就餐的人来说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环境。


文治堂室内外坏境(图片来源: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档案馆)

老图纸


文治堂一层平面图老图纸


文治堂二层平面图老图纸


文治堂屋顶平面图老图纸


文治堂剖面图老图纸


文治堂立面图老图纸

建筑图纸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东立面图


西立面图


南立面图


北立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修缮历史

文治堂1947年奠基动工,1949年基本完工,当时由交大校友办的大元建筑工程公司承建,建筑面积2913平方米。1954年,由上海建筑工程公司对文治堂进行过一次修建,1979年,改建时由于功能需要在礼堂门厅南侧加建了一部分,用作男厕所,门厅两侧的办公室也相应改作了厕所,相对来说一层功能比较简单明了。演讲台两侧的化妆室,由于不再能满足演出的需要,在文治堂的西面紧挨处加建了化妆室。楼顶部的放映间向外扩建做储藏室,1979年改建后现有座位1591个。

价值评定

1. 历史价值:文治堂建成于1949年,是战后校园建设中的第一批建筑。这一时期现代主义建筑在全球流行,现代建筑技术已经成熟,所以该建筑建筑周期短、建筑质量坚固并作为文化交流场所一直使用到今天,这栋建筑是上海近代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

2. 艺术价值:文治堂的相对于其他校园文化建筑并没有太多的特色,这一时期现代主义刚刚兴起,设计师与校方和政府艰难协商数次才有了建筑今天的形态。这种勇敢尝试新型建筑形式的态度正是这栋建筑价值所在。

3. 科学价值:文治堂于1949年基本完工,是上海解放前交大建造史的收官之作。在设计单位的强烈要求下,建筑的风格已接近现代主义,完成了老校区建筑由古典向现代的第一次转型。


文治堂旧照(图片来源: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