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概况
建筑位置
历史沿革
建筑分析
老图纸
建筑图纸
修缮历史
价值评定

建筑概况

图书馆设计于1917年,始建于1918年,建成于1919年。钢筋混凝土结构,共三层。初建面积2678平方米(10123.36平方尺),而后又于1934年加建一座550平方米的书库,因为使用功能不完备,在图书馆西侧加建卫生间。

老图书馆至今有近90年的历史。其使用功能也经历了几次变化:1985年,由于更新的包兆龙图书馆的投入使用,老图书馆转为校档案馆办公之用,又于1995年大修之后,又兼为学校的校史博物馆和校友活动馆。

交通大学老图书馆,与中央绿地旁的中院,新上院,总办公厅,体育馆一道构成交大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群。老图书馆建筑风格大体上为文艺复兴式样。整个建筑由清水红砖砌筑而成,装饰和线脚细腻。外墙面上白色的浮雕和圆雕装饰,使得是个建筑显得考究。西立面主入口有六根希腊混合柱式,通体白色,柱头是爱奥尼和科林斯的复合形式。柱身纤细,线条优美,与中院和体育馆的粗大柱式形成鲜明对比。柱子支撑二层出挑的大平台,主入口平台和三层小阳台,均使用水泥花式栏杆。开窗方式沿袭了西方三段式的传统,但处理手法没有传统早期古典主义严谨,较为轻松。线脚装饰虽然繁多,但手法朴实自然: 直接由砖出挑砌筑,线脚不刷饰,而是利用砖的不同砌法,产生线脚的效果,因颇色与墙面相同产生浑然一体且有韵律感的装饰效果。建筑物墙体附柱采用方柱形式,转角处处理复杂,柱头采用浮雕形式的科林斯式柱头装饰。

建筑位置

交通大学老图书馆位于交大中心绿地东侧,东临华山路 (是华山路西侧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面是教师活动中心,向西绿地与体育馆相望,再加上它是进入交大正门后的第一座主要建筑,所以有着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

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校园电子地图

(点击上图自动跳转)

历史沿革

交通大学建校之初藏书甚少,只在上院一楼大讲堂内开辟一角做藏书之用,名曰“藏书楼”。民国5年(1916),为纪念学校20周年,由交大(时称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16届毕业生发起,筹建图书馆。除当时奉总统令,由政府拨款30200元外,其余为本校学生和毕业生捐助,共约60000余元。因无锡荣氏兄弟捐资最多(1万元巨款),曾建荣熙泰铜像于馆之东部。民国6年(1917)由留美毕业生、图书馆专家Wang Sin-Tsa(中文名沈祖荣)主持设计,民国7年(1918)2月20日开工,中标承建者为杨顺记,监工为土木工程学院教师胡士熙。民国8年(1919)10月10日落成,民国9年(1920)3月正式开馆。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建筑面积2678平方米,内设有杂志阅览室一间、普通阅览室两间,研究室一间(专供指定参考书及三四年级学生图书之用)、自修室两间和陈列室一间。

馆内藏书先以工程、管理及科学之书籍为多,线装珍本与英美小说也应有尽有。30年代由于藏书日益增多,在东部加建550平方米面积的防火书库一座。全部书架均以钢铁制成,分三层,最高藏书量可达20万册。1935年6月图书馆计有中文图书约60000册,西文图书约15000册,中文杂志570余种,西文杂志350余种,国内外各大报50余种。图书馆成员约15人。

图书馆的成立,“集众家之学说,备学子之研究,使各种学术,均有统系可寻,传书可考,则中国学问之发达,即基于此。”

同时期建筑思潮

西方建筑中的复古建筑思潮从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算起,至十九世纪中叶已有几百年的历文,特别是十九世纪后,以追求复古“样式”为特征的学院派建筑占据了欧美建筑领域的主导地位。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它却是作为一种“新建筑”而被接受的。虽然西方的建筑紧随着西方人的进入而进入,但由于西方建筑师在各色人等中姗姗来迟,上海早期的西方建筑与当时西方正在流行的正统古典主义建筑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真正的正统学院派的西方复古思潮对上海的建筑发生影响,是西方正统建筑师在上海出现以后。1874年建成的文艺复兴式的汇丰银行大楼是一个标志。从此上海的建筑逐步与欧美流行的建筑式样接轨。而建于1923年的汇丰银行大楼已完全能够与欧美第一流的学院派复古建筑相媲美。可以说至20世纪20年代,上海建筑设计领域的西方复古思潮已经和同时期的欧美建筑复古思潮完全合拍。

而推动近代上海建筑中西方复古思潮的另一支重要力量,就是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他们中的大多数受教于西方旧的建筑教育体制,受到西方学院派复古建筑思潮的强烈熏陶,回国后自然的成为西方复古主义建筑设计的又一支生力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建筑界已明显分裂为新旧两大阵营。各种新建筑思潮此起彼伏然而,和复古思潮在上海的兴起相比,各种新的建筑流派在上海几乎毫无影响。和西方新建筑运动对复古主义建筑的狂热批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上海的西方复古思潮在30年代以前一直是在主流。上海的新建筑不是产主在与复古建筑师对立的新派建筑阵营中,而是产生在复古主义建筑师队伍的内部。正因为如此,盛行于20年代的上海西方复古主义建筑并与后来出现的新建筑并没有被看成是代表着保守与进步的一对矛盾,相反,新的建筑式样只是被看作是包括复古式样在内的各种西方式样中的一种,甚至由于它的“摩登”式样反而受到了某些社会舆论的嘲讽。

上海的西方复古建筑在上海人眼里从来就不代表一种保守的建筑观念,相反,它却代表着一种新事物一一它那古老的形式对上海人来说却是刚刚进来不久的新事物。


左图:图书馆旧照
右图:汇丰银行旧照

同时期建筑比较

在上海早期的大学校园中,除了圣约翰大学采用了中国传统复兴式的建筑样式外,交通大学,沪江大学和之江大学采用的都是西方复古建筑风格。

其中,圣约翰大学的校园在20世纪初就已经初具规模。而交通大学在20年代时,校园也基本成裂。就单体建筑而言,圣约翰大学的众多中国复兴式的建筑(由国外建筑师设计),虽然体比例良好,而且使用中国式的大屋顶,但出檐很浅,而挑檐却很夸张,体现了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只停留在表面。

相对于圣约翰大学整体设计而言,交通大学的校园是逐步成型的,所以虽然整体校园的风格是欧洲传统的建筑风格,但每一座建筑的风格又各有差别。而老图书馆又是众多建筑中较为出色的一个,其折中主义的手法运用较为成熟,虽然是西方传统建筑形式,但比起20世纪20年代以后出现的以汇丰银行为代表的正统学院派建筑其造型设计又相对轻松。20年代西方正统建筑师进入上海和大批留学欧美的中国建筑师学成回国之前,1917年设计的老图书馆,在那个年代确是最新潮的建筑形式。

复旦大学等一些大学的校园成立相对较晚,起步也相对艰难,但寒冰院与简公堂等一些校园建筑,还是有较高的建筑水平。


圣约翰大学科学馆 交通大学图书馆 交通大学中学院


复旦大学寒冰馆 复旦大学简公馆

建筑分析

建筑立面细部分析

1. 图书馆转角处,设计复杂,手法细腻。红灰两色清水砖墙与白色粉刷涂料对比强烈。材料本身的特质体现得非常到位。

2. 条形壁柱组合成类似于束柱的形式。线脚繁多,但层次清晰,由砖直接出挑,形成齿形装饰拱形装饰,使得立面效果更加丰富。

3. 入口平台处的希腊复合柱式 , 柱身曲线为自然曲线,高宽比较大,无凹槽,造型纤细。柱头为爱奥尼上加科林斯。这是西方建筑师在表现建筑物柔美一面时,常见的做法。

4. 柱面饰物大样五瓣饰的植物花朵与毛叶装饰,围绕着一面镜子。充分表现出建筑柔美的一面。

5. 二、三层平台的栏杆有所改动,原来是水泥柱配以“X”形护图案。而现在一层入口平台和二、三层平台均使用水泥花式杆,效果略显呆板,失去了原有轻巧的风格。

6. 图书馆正面开窗为西方传统三段式,装饰丰富,窗洞以弧形券支撑,窗扇为木制材料粉以暗红色油漆,与红色清水砖墙颇为和谐。砖墙采用典型的英国样式。东立面上正中有一玫瑰花窗。西立面上的毛茛叶和卷形装饰构成的浮雕是本建筑装饰的主题元素。

建筑结构分析

1、基础:老图书馆的基础埋深约三米,柱基截面为梯形,下大上小,钢筋混凝土材料。从南北向剖面可认看出,中间部分的两个柱基大于两边,这与此部分要承担楼梯荷载有关。墙基为连续拱结构,减少用料的同时增加强度。

2、梁柱:本建筑梁柱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柱与墙体内齐,向外突出明显。转角处,柱体向垂直的分布各方向均有突出。内柱因为只承担木质楼板原因,相对较为纤细,并且一层的内柱直径比二、三层稍大。两边的阅览部分开间有三跨,中间大,两边小。进深六跨,大小稍有变化。

同内柱一样,阅览部分的梁因为只承担木质楼板的荷载,楼梯的高宽都相对较小。而中部因为有楼梯的原因尺度较大。

3. 墙体: 墙体均为清水红砖砌筑,一层墙厚大于二、三层,一、二层外墙外齐。

4. 楼板: 老图书馆楼板除底层为混凝土制以外,二、三层均为木制 : 两层木板,中置木龙骨支撑。

5. 楼梯: 木质梁板式楼梯 ( 梁为钢筋凝土结构 )。

6. 屋顶: 两边阅览部分的属顶为三角形衍架式,木制,由金属构件连接,铆钉固定。纵向由木凛条连接,上铺屋面板,东西两端的山墙面上开窗。中间部分的屋顶,原始方案与实施方案之间变化很大 : 原始方案的屋顶,是更为复杂的梯形截面衍架,金属构件连接,铆钉固定。中间用“X’形构架加固。中置一钢制穹窿,上部开窗,可以采光。而实施方案的屋顶则与两边阅览部分相同,为三角形木衍架。


图书馆老图纸剖面图(图片来源: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档案馆)

室内空间

由于建筑功能的原因,很多图书馆室内陈设都得以保留,与之前学校建设的建筑一样,图书馆的内部主要以木质结构为主。其中室内的柱子和楼梯都改用钢筋混泥土结构,这种结构在当时还是十分新颖的材料,楼梯踏步配有铜质防滑条。原始方案中楼梯设计了木质栏杆,实际建设中,由于经费的原因才用了铁质栏杆。镂空雕花栏铁质杆加上铜质防滑条,使得整个大厅充满了学院派的庄严肃穆感。


图书馆室内旧照(图片来源: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档案馆)

老图纸

图书馆基础平面图老图纸


图书馆一层平面图老图纸


图书馆二层平面图老图纸


图书馆三层平面图老图纸


图书馆西立面原始方案老图纸


图书馆东立面原始方案老图纸


图书馆北立面原始方案老图纸


图书馆剖面图原始方案老图纸


图书馆细部老图纸

建筑图纸


一层平面图(原始方案)


二层平面图(原始方案)


三层平面图(原始方案)


东立面图(原始方案)


西立面图(原始方案)


南立面图(原始方案)


剖面面图(原始方案)


剖面面图(原始方案)


一层平面图(加建后)


二层平面图(加建后)


三层平面图(加建后)


东立面图(加建后)


西立面图(加建后)


北立面图(加建后)


剖面图(加建后)


剖面图(加建后)

修缮历史

上世纪30年代,藏书日益增多,1934年唐文治、叶恭绰、凌鸿勋、孙科、蔡元培等68位社会名流及校友发起募捐集资,在东部增建550平米的防火书库一座三层,错层结构,全部书架以钢铁制成,最高藏书量可达20万册。1935年6月,图书馆记有中文图书月60000册,西文图书约15000册,中文杂志570余中,国内外各大报50余种,图书馆成员15人,负责组织管理书籍和会议室。

这次的增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东立面,原有竖向的立面构图被三层平屋顶加建破坏。又因为图书馆东立面为沿街立面且紧邻大门,所以这次加建对交大周边的城市环境改变很大。另一方面,这次加建在功能上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求,在经济匮乏的年代这样的加建方案无疑是最经济有效的,加建的书库均为防火书库,在当时这样的技术是十分超前的。

1985年,包玉刚先生出资在校园内另建包兆龙图书馆。落成后,老图书馆则改作档案馆使用。1995年照原状大修后,内设校史博物馆、林同炎展室、档案室、校友接待室及校友活动室。虽然建筑的功能有所变化,本次修缮还是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从建筑外表面到室内陈设全部得以保留并恢复原状。

价值评定

1. 历史价值:图书馆1919年建成,是交通大学早期建造的几栋重要建筑之一,图书馆的建立标志着交通大学初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校园体系。同时作为校史馆,建筑本身就具有记录、承载整个校园历史的功能。室内保存完好的陈设以及这些文物蕴含的历史信息,无疑是交通大学整个校园历史价值的体现。

2. 艺术价值:图书馆是一幢接近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其外立面的装饰精致、繁复。一些构造的曲线设计(门厅、窗拱、山花等)使得建筑立面上可以感受到横向的流动感。建筑内部更是积极的使用了巴洛克建筑常用的双柱和曲线雕花的楼梯栏杆。整个建筑体现了那一时期,较早接触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对西方艺术的主流审美观。

3. 科学价值:图书馆的结构形式是近代上海建筑中常见的砖木结构。相比更早期建设的中院,图书馆的内部结构开始使用混凝土材料。这种材料在当时还是比较前沿的材料,尤其是这段时期学校正处在困难的转型期,资金有限却仍然采用新型材料。这充分体现了交通大学作为工科学校,时刻走在科学前沿的精神。


图书馆各时期旧照(图片来源: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