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Joachim Frank教授做客第172期大师讲坛

作者:培养办时间:2022-09-29来源:点击数:



9月21日晚,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Joachim Frank做客第172期大师讲坛,为交大学子进行主题为《冷冻电镜的重构》的讲座。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集思未来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颜盛,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执南出席本次活动。本场讲座在线上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1所“双一流”高校的2830名本硕博学生在云端参加了讲座。

在讲座上,Joachim Frank教授以通过电子显微镜发现蝴蝶翅膀的色彩之谜为开场,阐述了通过不同视角观察世界的重要性,进而引入了“通过电镜观察并理解细胞”的核心主题。随后,Joachim Frank教授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讲解了通过发展单粒子冷冻电镜(cryo-electron microscopy)实现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最接近原始状态的生物分子的过程,以及其研究团队在冷冻电镜、分子生物学和开发SPIDER软件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

Joachim Frank教授在讲座中提到:快速冷冻,可以使生物分子和所在水溶液环境迅速从溶液态转变为玻璃态,而玻璃态则可以使生物分子的结构保持其天然状态。假如以温和缓慢的方式进行冷冻,这样便会形成晶体冰过程,生物分子的结构将会被损坏。早在1981年,Jacques Dubochet(共同获奖者之一)为了在高倍电镜下观察到生物分子的结构性分离,将水加入了电子显微镜,通过快速降温使得生物分子样本能够保持其自然形态。

冷冻电镜技术的出现使得科研工作者能够观察到“鲜活的”生物分子,而摄像技术的革新使得电子显微镜达到了更高的分辨率。Joachim Frank教授谈到在2020年时,冷冻电镜的最高分辨率已经可以达到1.7Å,对比1989年的最高分辨率45Å来说,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而且Joachim Frank教授认为,世界上有许多团队也为冷冻电镜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

最后,Joachim Frank教授总结道:使用单粒子冷冻电镜观察生物分子时不需要晶体,所需的样品量也很少,并且通常可达2-4Å的分辨率(迄今为止最高分辨率为1.2Å),观察到的分子也是最接近原生状态的,解决膜蛋白的结构比使用X-ray晶体学要容易得多,同时,单粒子冷冻电镜技术也大量扩展了分子医学有关的结构数据库,正如Joachim Frank教授说的——“单粒子冷冻电镜是结构生物学的新时代!”

在提问交流环节,Joachim Frank教授根据同学的提问,结合自身的经历,耐心细致地与同学们讨论了科学兴趣的起源、冷冻电镜的未来发展以及艺术和科学追求的平衡等问题。教授的讲座与回答激发了同学们对于冷冻电镜技术的兴趣,他的经历也激励着同学们努力学习,不断向科学的更高峰迈进。

嘉宾简介

Joachim Frank,德裔生物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生物化学、分子生物物理学等。

1975年到2008年间,Joachim Frank教授完善了电子显微镜图像处理的单颗粒算法,发明了SPIDER软件,该软件至今为全世界上百家实验室广泛使用,并应用冷冻电镜和单颗粒技术,在解析原核和真核细胞核糖体结构和功能领域做出了非凡的贡献。2017年10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表彰其发展了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以高分辨率解析生物分子的结构。

【背景介绍】

2012年,直接电子探测相机的出现引领了冷冻电镜分辨率革命,带领冷冻电镜技术进入新纪元。在新冠疫情中,冷冻电镜技术也极大程度帮助科学家确定了新型冠状病毒SARS- CoV2与人体细胞受体结合以及与抗体结合的结构,助力快速鉴定病毒的突变与进化。目前,冷冻电镜技术依旧在不断发展革新。

上一条: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教授做客第173期大师讲坛第19期对话大师

下一条: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心澄教授做客第171期大师讲坛

关闭

办公地址:闵行校区:上海市东川路800号陈瑞球楼三、四楼(邮编:200240)

徐汇校区: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新上院502室(邮编:200030)

版权所有©2016 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研究生院 沪交ICP 备 50534

办公地址:闵行校区:上海市东川路800号陈瑞球楼三、四楼(邮编:200240)

徐汇校区: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新上院502室(邮编:200030

版权所有©2018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研究生院沪交ICP5053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