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由中国工程院药刊与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25 Engineering Symposium on AI for Medicine”学术研讨会在上海西郊宾馆隆重举行。本次会议聚焦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前沿进展与临床转化,汇聚了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AI赋能精准医疗、智能诊疗、手术机器人等关键方向的未来图景。

会议由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以及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创始院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杨广中共同担任主席。来自全国多家知名高校、三甲医院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临床医生、产业界代表齐聚一堂,围绕“AI驱动下的医学工程创新”主题,深入交流最新研究成果与技术突破。会议通过主题报告、专题研讨与圆桌对话等形式,搭建临床医学与工程科技深度融合的高端学术平台,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医学的交叉融合,深入探讨AI赋能医学发展的前沿进展、关键技术瓶颈与未来发展趋势,同时为推进中国工程院医药刊的发展建言献策。
在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致欢迎辞。她指出,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范式,为精准诊断、智能手术、个体化治疗等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次研讨会聚焦AI在医学中的关键应用,系统梳理当前技术进展与核心挑战,从多维度探讨AI与医学的深度融合路径,不仅促进了医学与工程领域学者的深度对话,也为推动跨学科协同创新提供了重要契机。陈赛娟院士强调,本次会议的举办,对于凝聚共识、整合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我国医学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会上,陈赛娟院士对中国工程院期刊群建设作介绍,并宣布2026年MedScience期刊即将建刊。

会议设置五大主题板块,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在医学关键领域的应用前景与发展路径,涵盖多个前沿领域,议题设置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
在“AI+制药”专题板块,来自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医学院的张健教授、清华大学聂再清研究员、同济大学刘琦教授、西湖大学曾坚阳教授、北京大学高毅勤教授、复旦大学王任小教授以及北京协和医院栾晓东研究员,围绕人工智能驱动下的药物研发全链条展开了深入研讨。参会专家系统梳理了AI在靶点发现、化合物虚拟筛选、先导优化及临床试验设计等关键环节的创新应用,分享了当前AI制药领域在数据质量、模型可解释性、临床转化效率等方面的瓶颈挑战,并就政策支持、产学研协同机制、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等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在“AI+诊断”专题板块,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田捷教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乔宇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少华教授、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盛斌教授以及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罗鹏教授,围绕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识别与病理分析中的前沿进展展开深入研讨。参会专家系统介绍了AI在多模态影像智能分析、病理切片自动识别、疾病早期筛查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同时聚焦当前制约AI诊断发展的核心挑战——医学数据孤岛与隐私安全问题。专家们一致认为,构建规范化、共享化、可持续扩展的医学大数据平台,是推动AI诊断技术落地的关键。

在“AI+介入与治疗”专题板块,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廖洪恩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董蒨教授、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叶晓健教授以及东南大学朱利丰教授,围绕人工智能在心血管疾病诊疗、医学影像智能分析及手术机器人系统中的应用进展展开深入研讨。参会专家系统介绍了AI在血管内超声图像识别、介入路径规划、术中实时导航、机器人辅助精准操作等方面的突破性成果,展示了智能诊疗技术在提升手术效率、降低操作风险、实现个体化治疗中的显著优势。同时,专家们就当前技术在临床转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展开交流,包括多中心数据标准化、算法可解释性、临床验证路径、医工协同机制等问题,并探讨了推动智能介入与治疗系统规范化、可及化发展的可行路径。

在“AI+心脑疾病”专题板块,上海科技大学沈定刚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陈端端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梁义秀教授、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孙青芳教授以及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谢伟迪教授,围绕人工智能在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医学影像智能判读、疾病预后管理等关键场景的应用实践展开深入探讨。参会专家系统介绍了AI模型在多模态数据融合、早期预警、个体化干预策略制定等方面的技术进展,强调了构建“科研—临床—转化”闭环研究体系的重要性,致力于通过真实世界数据驱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并推动具有原创性的技术突破。在大模型时代背景下,专家们特别指出,信息的对齐与融合是实现AI医学研究有效落地的核心挑战。工科研究人员需深入理解临床需求,主动向临床医生“对齐”,在研究设计、数据采集、标注规范等关键环节实现医工协同,确保技术成果具备临床可解释性与可操作性。

在“AI+影像与肿瘤”专题板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龚启勇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任善成教授、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于颖彦教授以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彭星辰教授,围绕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与肿瘤诊疗中的应用进展与核心挑战展开深入研讨。参会专家系统梳理了AI在肿瘤早期筛查、多模态影像融合分析、病灶精准分割与疗效评估等方面的技术突破,同时聚焦当前制约AI临床落地的关键瓶颈:疾病本身的生物学异质性与研究数据的采集异质性叠加,导致模型泛化能力受限;此外,AI模型的生物学可解释性缺失,以及缺乏大规模、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验证,仍是阻碍其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专家们一致认为,推动AI在肿瘤影像领域的深入发展,亟需构建标准化数据采集体系,加强跨机构协作,提升模型的临床可解释性与鲁棒性,并建立科学、规范的临床验证路径,真正实现从“技术探索”到“临床赋能”的跨越。

本次“AI for Medicine”研讨会打破学科壁垒,深度融合医学与工学优势,推动医工交叉协同创新。会议充分彰显:医学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算法突破,更需扎根临床需求,深度嵌入医学知识体系。研讨过程中,临床专家系统分享了诊疗实践中的真实痛点与转化期望,工科团队则展示了自适应学习、联邦学习、生成式AI等前沿技术在医学场景中的适配方案与应用探索。多方视角的碰撞,为破解数据孤岛、模型泛化性不足、伦理合规等共性难题提供了创新思路与可行路径。
在会议闭幕环节,杨广中院士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研讨会系统呈现了人工智能在医药研发、外科治疗、疾病诊断、心脑疾病及肿瘤影像等医学关键领域的最新进展,搭建了高水平的跨学科交流平台,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指引。

杨院士强调,此次会议需深入思考中国工程院在医工交叉融合中的战略定位与使命担当——如何在人工智能医学领域主动站位、精准发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动AI医学研究成果真正落地临床、惠及患者。同时,杨院士表达期待MedScience期刊可以构建世界一流的学术交流与成果转化平台,引领国际人工智能医学研究的前沿趋势,积极发表具有突破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其更高目标在于,通过推动医工交叉领域的深度对话与创新融合,最终引领并启动精准医疗与个性化医学领域的范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