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 党务公开> 学习参考> 正文

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参阅(第46期)

浏览次数:日期:2013-10-08 撰稿: 摄影:

卢洁:走进历史现场解读毛泽东的群众路线观

来源:望》新闻周刊

毛泽东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创立者。群众路线是怎样提出和形成的?什么样的关系才是健康的党群关系?怎样才能做到“细心地倾听群众的呼声”和“在思想上情感上与群众打成一片”?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根本观点和认识论原理,系统地运用于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中,形成了党在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

毛泽东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创立者。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1977年7月,邓小平在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时指出:“我认为,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是两条最根本的东西。”1981年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不仅将群众路线作为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一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来定位,还将其概括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美国长期从事毛泽东研究的著名学者斯图尔特·施拉姆也认为,“毛泽东思想中充分阐释了领导者和群众之间诸如此类的各种关系。总的来说,群众路线是贯穿此类关系的核心概念。”

无论是与思想路线并列的“最根本的东西”,还是“活的灵魂”之一,以及各种关系中的“核心概念”,说的都是群众路线在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价值问题。

群众路线发韧于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实践中

群众路线是伴随着毛泽东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进程、思考解决中国革命的出路和基本问题而提出、建立并逐步成熟的。

早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就提出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他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而如何能够成为“向导”而不失败?他又说到,“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他进而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状况入手,分析了敌我友的问题,回答了我们要团结依靠谁,到何处寻找力量的问题,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的问题,并回答了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就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最初形态,就是在湘赣边界创造一块红色政权,以形成革命的星星之火。这块最早的根据地,毛泽东在给中央的报告中称之为“工农武装割据”,“创造群众的割据”。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由荆竹山上井冈山前夕,为保证部队能够在井冈山落脚,要求部队要和山上的群众搞好关系。为此他宣布三项纪律来保证,即: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打土豪款子要归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之后,他又宣布六项注意: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这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最早表述。“红薯”、“门板”、“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和“赔”的问题等等,都是以军纪的形式规定工农革命军不损害群众的利益以及对待群众的态度问题,讲的是军民关系问题。在井冈山根据地初创时期,群众就是通过工农革命军的言行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的。这大大改善了工农革命军同群众的关系,也是工农革命军能够由小到大,在井冈山站稳脚跟的力量源泉。

上井冈山两个月后,毛泽东总结攻打茶陵后一直没有做群众工作的教训,明确提出工农革命军应当担负的三大任务:第一,打仗消灭敌人;第二,打土豪,筹款子;第三,做群众工作。自古以来,军队以打仗为天职,而毛泽东创造性地将军队的任务拓展为做群众工作。他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总结红军存在和发展的经验时提出“红军不是单纯打仗的东西,它的主要作用是发动群众,打仗仅是一种手段”,“打仗的时间、分做群众工作的时间乃是一与十之比”,足见对群众工作的重视。

1929年12月,在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他又进一步总结道:红军“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批评单纯的军事观点以及犯革命的急性病,“不愿意艰苦地做细小严密的群众工作,只想大干”的主观幻想。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还开展了土地革命的实践,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土地法,贫苦农民分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事实,农民看到了红军和共产党确实是为了他们的利益奋斗的,才能发动群众,他们才会全力支持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

几十年后,在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在回答外宾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经验的提问时,反复强调搞革命要创造自己的经验,并提出“革命单搞军事不行”,不建立根据地,跟群众没有密切联系,单有军队,单会打仗是不行的。可见,群众工作、根据地、党的建设与军队建设等问题,都是毛泽东开辟革命道路的核心问题,是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时的独特创造和经验。

随着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针对如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战胜蒋介石的军事“围剿”问题,1934年1月毛泽东在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结论报告中,提出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命题。他认为,“组织革命战争和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要“关心群众的痛痒”,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明确党的宗旨问题就是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活问题的价值理念。他把实现我们的任务比作“过河”,但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去,任务就成了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的问题,任务也只能是瞎说一顿”,而桥和船就是实现任务的方法问题。方法就是被他称作“群众化的方式”,而不是“官僚主义的工作方法”。他还把群众比做“铜墙铁壁”,认为人民群众“是什么力量都打不破的”。

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理论的成熟和系统总结概括是在延安时期。他提出“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上论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他更加明确指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他在七大上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二十四年的经验,提出“共产党员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拥护为最高标准”,并将群众路线概括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为此,他提出“有两种团结是必要的:一种是党内的团结,一种是党和人民的团结。这些就是战胜艰难环境的无价之宝”。群众路线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部分,成为全党的共识,被写入七大党章。

“细心地倾听群众的呼声”

践行群众路线,最基本的就是“要同群众的需要和愿望息息相通”,“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这些都是领导干部们时刻注意的”。密切联系群众,就是要做到“细心地倾听群众的呼声”,尤其要善于倾听老百姓的“闲话”。

在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多次向全党讲述了“雷公咋不打死毛泽东”的故事,以警示全党。1941年和1942年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最为困难的时期。1940年秋冬,国民党当局搞反共摩擦,停发了八路军的薪饷、弹药和被服等物资,对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断绝外界对边区的援助,使根据地军民生活陷入困境。加之自然灾害侵袭,到1941年上半年,边区发生断粮现象,供应紧张。毛泽东曾这样描述当时的困境:“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中国共产党面临极端严重的困难和考验。为此,中央决定1941年征粮20万担,比1940年的9万担增加一倍还多,是抗战以来边区征粮最高的数字。加之当时只有盐能与外边交换,而产盐地与交换地点又有距离,于是要求陕北的老百姓运输公盐六万驮。这个办法把老百姓搞得相当苦,怨声载道。

1941年6月的一天,边区政府开会时打雷,县长因雷击身亡,栓在会场柱子的一头驴被雷劈死。陕北的老百姓就说,哎呀,雷公咋不打死毛泽东?当时保卫部门要追查,被毛泽东制止了,他认真反思,开始着手研究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痛下决心采取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精兵简政等多管齐下的办法,以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在实行精兵简政时,甚至仔细计算了多少农民能够养活一个脱离生产的人,以解决“鱼大水小”的矛盾。他总结道:“如果我们做地方工作的同志脱离了群众,不了解群众的情绪,不能够帮助群众组织生产,改善生活,只知道向他们要救国公粮,而不知道首先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去解决他们‘救民私粮’的问题,然后用百分之十的精力就可以解决他们救国公粮的问题。”他还强调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否则,“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用之者疾,为之者舒,是要垮台的。”他把处理好“给”与“要”的关系,视为“我们党的根本路线,根本政策”。

对此,邓小平记忆犹新,30多年后在党内讲到这段由征粮过重引发的毛泽东大搞生产运动的故事,他感慨地说:毛泽东“善于从群众的议论当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方针和政策。毛泽东一向非常注意群众的议论,群众的思想,群众的问题。”危机和考验成了重要的转机,此举扭转了陕甘宁边区党群、军民的紧张关系,陕北的老百姓由此感到毛泽东是和人民联系在一起的,他们以陕北民歌《东方红》《绣金匾》等形式唱出了对共产党的深情厚意。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陕甘宁边区的人民群众,所以能够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同甘共苦,一起克服困难,根本原因也就在这里。

什么才是健康的党群关系?

走群众路线,目的是要建立健康的党和群众的关系。1944年7月,时任英国《曼彻斯特卫报》和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驻重庆记者斯坦因参加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在延安采访了毛泽东。他在其所著《红色中国的挑战》一书中,记述了这样一段谈话:毛泽东在回答他的提问时谈到,“我们的党员在中国人口中当然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只有当这一小部分人反映大多数人的意见,并为他们的利益而工作时,党和人民的关系才是健康的。”

对于怎样建立这种健康的关系,毛泽东有着生动的比喻。他曾把党和人民的关系比做鱼水关系,土地和种子的关系,学生和先生的关系。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谈到学生和先生的关系,他以自己在赣南闽西时期做调查研究的亲身经历讲述要拜人民为师,各个阶层的群众都曾是毛泽东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的先生。他说“兴国调查和长冈、才溪两乡调查,找的是乡级工作的同志和普通农民。这些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钱粮师爷,就是我可爱的先生。”我们是民众的学生,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不能成为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他还将人民比做“上帝”,强调“我们要有两种态度,对敌人要用霸道,对人民要用王道,这一条要记得非常牢固。”

关于党群关系,毛泽东反复强调“我们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问题上,一定要能够同群众相结合”,“应该走到群众中间”,“深入群众”,“同群众亲密地结合起来”,“在思想上情感上同人民打成一片”。“要学习群众的语言”等等。

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还几次讲述了这样一段被他赞叹为“天下太平”的故事。他说,红军到达陕北后,延安人民对我们的态度就是“敬鬼神而远之”。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觉得共产党虽然很好,他们很尊敬,但是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因此采取了“躲避”的办法。直到经过整风以后,当他看到杨家岭组织的秧歌队与安塞劳动英雄的秧歌扭到了一起,才由衷地感叹“从此天下太平矣!”因为延安的知识分子的秧歌队与当地老百姓的秧歌扭到了一起,正是毛泽东所期盼的党和群众“结合”到了一起,打成一片的具体写照。时任毛泽东秘书的胡乔木曾这样回忆道;“毛主席和党中央住在陕甘宁边区,不是像住在旅馆里,的确同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1947年国民党重兵进攻陕甘宁边区时,毛泽东撤出延安后为什么决定留在陕北,群众基础好是一个决定的因素。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一年多的转战陕北是难以想象的。人民群众对党、对军队爱戴、信任,毛泽东同样对群众也信任。

“只要依靠人民,世界上就没有攻不破的‘法宝’”

解放战争国共双方的最终对决,就是一场人心向背的较量。在全面战争爆发前夕,蒋介石对付共军的时间表是“一年期削平之”。为什么在蒋介石看来很有把握的战争,会出现不足三年时间南京政府就倾覆的局面?秘密就在于,决定战争胜败的不只是双方的军事、经济、美援等力量的对比,更重要的是人心向背,是民心民力的角逐,也就是说谁能够得到中国大多数民众的支持。

在抢占东北的战略部署中,对于如何打开东北局面,毛泽东的法宝仍是争取群众,依靠人民解决问题。他在给东北局和林彪的指示中强调“必须反复教育外来干部,注重调查研究,熟悉地理民情,并下决心和东北人民打成一片”。他还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方法,就是从战争、从群众工作、从土地问题改善人民生活,从其他一切努力,去增加革命力量,减少反动力量,使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我的变化。其中重要的是充分发动群众,使我党与人民密切地结合起来。只要广大人民的力量增加到我们方面,就会使敌我力量发生有利于我的变化,建立根据地,使敌人无法战胜我们。”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总结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经验时说,“基本的条件是我们代表着人民的希望和方向。”“我们相信,只要依靠人民,世界上就没有攻不破的‘法宝’。”

“党是一个核心,它必须有群众”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1956年在党的八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党的领导核心与群众的关系问题。他指出:“领导我们革命事业的核心是我们的党”,但“单有党还不行,党是一个核心,它必须有群众。”党的核心作用体现在全体党员“在人民中间更好地起核心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党内外、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目的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不断在思考,人民有了自己的政权以后,这个政权同人民的关系,就基本上是人民内部的关系了,采用的方法不是压服而是说服。这是一种“新的政治关系”。他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所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是我党从来经常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共产党员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由此,“党会经常保持活力,人民事业会欣欣向荣,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作者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副主任)

姜淑萍:邓小平是倡导和践行群众路线的典范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3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秘诀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无论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始终把群众作为“我们力量的源泉”,视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为“我们的传家宝”。

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既继承了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又准确把握新时期的脉搏,对群众路线的思想和方法予以创造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他的群众路线思想和方法最具鲜明特点的有两个:一是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二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他是倡导群众路线的典范,也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典范。

邓小平群众路线理论和实践,已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历史经验,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是我们当前和今后做好群众工作的科学指南,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科学指南。

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群众路线的实质,说到底就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邓小平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提出:“领导不是自封的,要看群众承认不承认,批准不批准。领导作风恶劣,群众就不会服从;领导犯了错误,群众就不批准。”在1956年八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他对群众路线作了系统而精辟的阐述。他说:“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如果正确地实行群众路线,使我们得到成功,那末,违背群众路线,就一定要使我们的工作遭受损失,使人民的利益遭受损失。”大家都对邓小平1977年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谈“做官”的态度耳熟能详,实际上,早在1962年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就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我们进了城,执了政,是做官呢,还是当人民的勤务员呢?“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做官,一种是当人民的勤务员。如果不是做官,而是当人民的勤务员,那就要以普通劳动者的面貌出现,要平等待人,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纠正“左”的错误,领导全面拨乱反正的过程中,邓小平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在大力倡导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同时,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来推动恢复群众路线等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强调“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等重要讲话中,邓小平都特别强调了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对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他说:“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只要我们信任群众,走群众路线,把情况和问题向群众讲明白,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任何障碍都可以排除”,“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持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全党同志,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经常记住这一点,经常用这个标准检查自己的一切言行。”为此他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以身作则,带头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这是一个必须坚持的原则。”

当时干部特殊化现象比较严重。邓小平抓住这个突出问题,把反对干部特殊化作为恢复和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一环来抓。邓小平认为,干部搞特殊化必然脱离群众。“有少数人就是做官当老爷,有些事情实在不像话!脱离群众,脱离干部,上行下效,把社会风气也带坏了。”1979年11月,邓小平在《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讲话中,提出了切实解决干部特殊化问题三条措施:一是高级干部要带好头;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对高级干部的生活待遇作出明确规定;三是必须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为了确保中央和国务院下发的《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的实施,邓小平指出:“这个规定一经中央和国务院下达,就要当作法律一样,坚决执行,通也要执行,不通也要执行。”

新时期之初,邓小平倡导恢复和发扬群众路线等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正本清源,进而推动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和工作基础。

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全新历史课题,还需要不需要继续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等传统作风?

邓小平明确指出,群众路线不但不能丢,而且要经常地、反复地加以强调,并结合新的实际加以坚持和发展。因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艰巨复杂、涉及亿万人民群众,“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1981年,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时期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和基本内涵作出了新的概括:“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邓小平有一句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朴实的话语,明白无误地道出了邓小平群众观的思想情感来源。邓小平热爱人民,对人民群众怀着无比深厚的感情,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探索和设计每一个步骤,每一项决策的可行性,邓小平都始终坚守一条准则: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邓小平说:“我们的路走对了,人民赞成,就变不了”,“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判断和衡量政策正确与否的标准,成为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成为3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秘诀。

徐永军:江泽民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越是改革攻坚,越是面临困难,越是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党的队伍、党员状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形势下,如何坚持、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如何发挥和运用好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成为我们党面临的全新挑战和考验。

执政党的全新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四个多样化”的趋势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利益诉求越来越具体,要求越来越高,差异化越来越明显,纠纷越来越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党如何贯彻好群众路线,是一个极为重大而现实的课题。例如:在我国经济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阶层结构剧烈变动的条件下,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党如何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呈现出增长迅速、主体多元、结构复杂、需求多样的情况下,如何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在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信息流动更加频繁,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情况下,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因素增多、渠道扩大、程度加深,党如何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等等。

与此同时,我们党的历史方位也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成为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应该说,自成立以来,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自身建设经验,也积累了丰富的组织动员群众、带领依靠群众共同奋斗的经验。但是,随着执政时间越来越长,特别是在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党内一些人的错误思想倾向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有的人宗旨意识日益淡薄,官僚主义严重,不深入基层,不深入群众,不关心群众疾苦,以致群众反映交通、通信发达了,但干部离群众却远了;有的人热衷于迎来送往,不讲实效,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有的人精神颓废,不思进取,沉迷于吃喝玩乐,灯红酒绿;有的人滥用职权,谋取私利,贪赃枉法,欺压群众;有的人甚至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把自己的地位、影响和工作条件,看作是谁也动不得的“既得利益”,并想方设法地去维护和扩大这种所谓的“既得利益”。这些现象,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可以说,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成为我们党不能不面对和应对的全新挑战。

群众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面对全新挑战,江泽民同志进行了深入思考。他明确指出:“不管形势和任务发生怎样的变化,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永远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不能变,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传统永远不能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永远不能变。”他强调:“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他要求全党:“越是改革攻坚,越是面临困难,越是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为了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江泽民同志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

第一,把群众路线上升到讲政治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拓展了党对新形势下坚持群众路线重要性的认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在全党进行唯物史观、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教育。他把群众路线上升到讲政治的高度,指出:“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他强调要时刻摆正自己同人民群众的位置,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警惕脱离群众的倾向。他说:“这在我们党执政、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尤其要注意。”他还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解决党的建设两大历史性课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联系起来,指出:“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一个重大问题是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就把群众路线上升到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

第二,着眼于执政党地位的变化及其带来的相关影响,鲜明地提出“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深化了党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认识。成为长期执政的党以后,我们党可以调动的资源更多了,能不能运用手中的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不脱离群众,这是江泽民同志经常思考的问题。他反复强调,我们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必须维护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形象。在世纪之初,他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就把坚持群众路线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深刻揭示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提出“三个一致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群众观点。江泽民强调,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他还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在党的群众观点方面,江泽民同志担任党的总书记不久,就主持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决定》对群众观点作了新的概括,由党的七大总结的“四个基本观点”(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发展为“六个基本观点”,即: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这一概括和发展,深化了我们党对群众观点的认识,对于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四,强调党要正确反映和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过去我们在谈到利益时,往往只讲整体利益,很少注重个人的具体利益,因而长期以来形成了重视整体利益而忽视具体利益的倾向。改革开放以来,利益主体日益增多,利益需求日益多样化,利益关系日趋复杂,根本利益一致而具体利益不尽相同的情况日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党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如何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是一个极为重大而现实的课题。江泽民同志在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指出: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要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他强调,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始终是最重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他还指出,领导同群众之间发生了矛盾,领导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矛盾的主要责任也在领导。只有认真发扬民主,充分走群众路线,处处信任和依靠群众,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才能密切领导与群众的关系。

第五,强调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针对党内一些人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地位和工作条件看成是自己的所谓“既得利益”,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倾向,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党决不能形成“既得利益集团”。他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正确认识手中权力的性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他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权力观的内容,深刻阐明了党代表人民行使权力、权力来自人民、人民赋予的权力必须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必须接受人民监督的问题。他提出了“三个想一想”的要求,指出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该好好想一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这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强调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江泽民同志鲜明地提出,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强调抓好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五风”建设。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强调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全党上下要狠刹这两股歪风。世纪之交,针对党内日渐滋长的奢侈浪费现象,他提出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提倡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他要求每一名党的领导干部都廉洁奉公、艰苦奋斗,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改变革命的初衷。

第七,把贯彻群众路线同反对腐败、取信于民结合起来。江泽民同志指出,反腐败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江泽民同志还指出,对腐败问题,不仅要从经济上看,而且要从政治上看。贪污受贿,贪赃枉法,固然是腐败。但是,如果长期执政以后我们的干部丧失了当年夺取政权和建设初期那样一种蓬勃朝气,那样一种昂扬锐气,那样一种浩然正气,而变得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以至滥用权力,使党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那么,我们最后必然失去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他指出,这是历史兴亡的规律,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这就明确地阐明了反对腐败与贯彻群众路线的关系,为我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指明了方向。

党的阶级基础日益巩固群众基础不断扩大

正是由于高度重视、始终坚持、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的十三年里,我们党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特别是成功度过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期间的社会震荡,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成功推向了21世纪,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阶级基础日益巩固,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扩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十三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贯彻群众路线的理论与实践,有这样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贯彻群众路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注重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把群众路线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加强作风建设,以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切入点;

以反腐倡廉保障党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感召力、战斗力。(作者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四编研部主任)

陈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来源:望》新闻周刊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我们党的全部工作中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一个基本问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形势发展变化和党员干部队伍不断新老交替,群众工作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面临许多新挑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作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经过新中国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达到6000多美元,进入中等收入阶段。这既给我们党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办实事,提供了比较充裕的物质条件,但同时也增大了脱离群众的危险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有的党员、干部也的确因此逐渐淡忘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在实际工作中,或群众观念淡薄,不尊重群众,不相信群众,想问题、干事情不把群众放在心里;或决策脱离实际,不顾群众意愿,不顾群众利益,大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或作风不扎实,庸懒散问题突出,对群众提出的诉求敷衍了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甚至放任不管;或违法违规问题严重,以权谋私。这些现象和问题,严重影响了干群、党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拉远了党和群众的距离。

在长期执政,特别是各项事业都有比较大发展的条件下,如何继续保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这个最大优势,防止脱离人民群众这个最大危险,成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关注和着力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2002年12月6日,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的胡锦涛同志,率中央书记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发表了题为《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重要讲话,代表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作了重要的政治宣示。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特别强调要牢记“两个务必”,并明确提出,我们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广大人民谋利益,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三句话、十五个字,集中凝炼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性质和宗旨。每一句话,其核心词都是一个大写的“民”字,集中回答了执政者手中的权力是用来做什么的,在感情上应该与什么人亲近,所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什么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亮明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

为了进一步突出人民群众的核心位置,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所谓坚持以人为本,用胡锦涛同志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所谓执政为民,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当好人民公仆。

自此,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重要执政理念贯穿在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中。特别是针对这一时期群众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2010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又围绕群众观点、群众立场和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这三个重点,进一步全面阐述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问题。强调,与过去相比,现在我们拥有的经济实力和财力大大提高了,我们掌握的各方面资源大大增加了,我们可以运用的科技手段大大丰富了,但我们必须牢记,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代替人民的力量,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群众观点都不能丢、不能忘。

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和十八大报告等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又多次集中全面地阐述了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问题。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在发展和执政理念上的一个重要发展,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我们党的全部工作中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一个基本问题。

群众利益无小事

中国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都证明,老百姓总是从切身利益来判断一个政党、一种政治主张与他们的关系的。

进入新阶段后,利益格局出现了深刻调整,出现了利益主体多元、利益分化等现象。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四个多样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出不同的利益差异;利益关系出现深刻调整,出现利益诉求多样等现象。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是要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使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更趋合理,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无疑会打破原有的平衡,不可避免越来越深刻地触及到利益格局、利益关系的调整,不可避免会带来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此外,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各种侵害群众权益的现象。一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以权谋私、与民争利、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直接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引起民愤民怨。胡锦涛同志曾深刻指出,大部分人民内部矛盾都是由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引起。

这些变化因素直接导致了利益问题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位置日益突出。如何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成为这一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关注并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强调把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3年7月,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他指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强调,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

二是,强调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不是一个静态的目标,实现和维护群众利益因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强调要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群众利益问题,要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利益,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体现群众的利益。这十年来,党和政府投入很大财力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取得了重大进展。在解决从“无”到“有”的基础上,接下来还需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努力逐步解决保障标准从“低”到“高”的问题。

三是,强调要大力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大气力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针对非典中暴露出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这一时期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强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工作,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对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找到了很好的载体和抓手。十年来,通过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成为这十年中国发展的一个突出亮点。

四是,强调要积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克服各种侵害群众权益的现象。针对这一时期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并容易引发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直接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二是人民群众工作或者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胡锦涛同志强调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发展来不断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另一方面,要坚决克服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侵害群众权益的现象。当前,尤其要注意解决好在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过程中维护群众利益的问题。要把查处严重损害群众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人身权利的案件作为重点,包括要严肃查处侵占各种惠民补贴、土地补偿、扶贫救灾、移民安置等专项资金以及擅自处置集体资产资源、侵吞集体收益的案件,严肃查处违规征地拆迁、严重侵害群众人身权利的案件,严肃查处官黑勾结、横行霸道、欺压群众的案件,严肃查处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严重侵害群众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的案件。尤其对重特大安全事故背后的腐败行为要从严惩处。

拓展群众工作新领域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发生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一方面国有、集体企业职工逐年减少,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数量大幅度增加,而农民工数量更大。这一时期的群众工作对象、群众工作内容等都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对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为适应这种变化,2011年2月,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着重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行全面部署。这次研讨班把群众工作归结为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不仅赋予了群众工作新的时代内涵,而且为做好社会管理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和工作着力点。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中央之所以把群众工作摆在如此突出重要的位置,原因有三:

一是,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它对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过去相比,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环境虽已发生深刻变化,但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没有变也不能变。党的全部执政活动,包括社会管理工作,都离不开强有力的群众工作。这方面工作若做不好,不仅我们的改革发展会失去支持和动力,稳定也会失去基础。

二是,目前社会管理工作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与一些党员干部群众观念、群众立场、群众工作等出现偏差直接相关。表现在社会管理工作中,主要是没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一些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部门利益严重,办事效率低下,有的不愿做、不会做群众工作,有的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甚至侵犯群众利益,等等。这是我们一些社会管理得不到群众理解支持,甚至引发矛盾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群众工作本来就与社会管理有着十分直接密切的关系。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工作。因此,广大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管理服务和管理的对象,又是社会管理的主体,离开人民群众的广泛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也就无从谈起。在这一意义上说,社会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

对与群众工作紧密相关的基层工作,中央也同样十分重视。我们党的一大优势,是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并一直延伸到社会基层。在这个体系中,基层作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占据着基础性的重要位置。不仅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需要通过基层去落实,人民群众的愿望诉求,也需要依靠基层去发现和上传。因此,我们党才有“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形象比喻,一再强调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等各项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过去,我们党是很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群众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今天,经济社会环境有了比较大的变化,比如,网络技术发展很快,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网络大国,越来越多的人把网络作为了解信息、浏览新闻、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多的人借助博客、微博、微信等工具进行思想文化交流。这给群众工作带来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一些党员、干部中群众工作之所以出现问题,除了群众观念淡薄、不愿意做群众工作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适应这些变化,不掌握群众工作新的方式方法,不太会做群众工作。他们有的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简单,按照法律和政策规定办事本领不强,有的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不了解、不熟悉,有的习惯于发号施令、做表面文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针对这些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再强调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创新方式方法,不断增强群众工作本领。

一是,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不能丢。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创造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群众工作的经验和办法,比如,深入基层,深入实践,与群众面对面、手拉手,虚心听取群众意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既帮助群众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又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等等,就是一些实践证明切实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对此要认真总结并结合新的实际把它们用好。现在,有些党员、干部以为网络、手机、交通、信息等都很发达了,可以通过网络来了解实际,可以通过手机来指挥工作,可以通过阅看报纸、内参来调研,不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去做群众工作。这种想法显然是不正确的,只会疏远与群众的感情,陷入文山会海,导致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二是,要根据今天的新形势,积极创新方式方法,增加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要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积极作用。早在2004年5月10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提出,要根据未成年人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善于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丰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手段。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同志到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特地来到人民网看望网站工作人员并与网民在线交流。胡锦涛同志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三是,要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全面做好群众工作。胡锦涛同志强调,做好群众工作,不仅要善于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而且要善于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这两个方面,都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所要求的。如果不善于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甚至不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那是不可能做好群众工作的。这启示我们,共产党人强调群众立场、群众观点,但这并不是说,对一些群众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和其他问题,对一些群众提出的不符合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要求,对一些群众中出现的违法现象,我们就不做工作了,就可以放任自流了。这样理解党的群众路线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不仅不利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开展,而且最终也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越是矛盾突出,越是问题复杂,越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工作,引导群众正确分析形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对党负责,对群众负责。(作者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五编研部副主任)

陈理: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把群众路线定位为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应该说,这是我们党对群众路线重要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过去,我们党是靠群众工作起家的,是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中发展壮大的。今天,尽管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客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没有变也不能变,我们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离不开深入扎实的群众工作。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9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都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2012年11月15日召开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手上。深感责任重大的习近平同志在全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要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

随后,习近平同志率新当选的中央常委同采访十八大的中外记者见面时,又进一步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半个月后,习近平同志率队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同志第一次集中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3年3月17日,刚刚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又进一步深刻阐述了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关系。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习近平同志的这几次讲话,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政治宣示。它把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有机统一起来,蕴含着十分深刻丰富的科学内涵。它既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90多年来我们党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如何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和幸福;同时又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我们党在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征程上将变得更加自觉,实现中国梦将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伟大实践。

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今天我们站在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方面,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

特别是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的影响,我国发展也面临一些难题和风险,突出表现为经济增速逐步回落。2012年我国GDP增速已回落至7.8%,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又进一步回落至7.6%。受此影响,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增长7.5%,增幅同比回落4.7个百分点。

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沉着应对,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在努力促使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同时,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强调要坚决守住底线,全力确保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尤其要通过社会政策“托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其结果是,在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双下降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各项民生建设投入逆势上扬,不降反升。其中,教育支出同比增长10.7%;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同比增长11.9%;医疗卫生支出同比增长22.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15.4%。

数字虽然枯燥,但也往往最有说服力。这一组组沉甸甸、亮闪闪的数字,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既是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生动诠释,也为中国梦是中国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愿望和追求,作了最好的注脚。

打铁还需自身硬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反思近年来发生的许多社会矛盾和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失误,大多源于群众工作出了问题,根子还在于我们自身。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抓好自身建设,以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首次媒体见面会上,习近平同志谈得最多的是人民、是肩上的责任,是各种挑战。特别是针对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的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的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习近平同志告诫全党必须警醒起来,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话不仅道出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真谛,也充分反映出在繁重任务和严峻挑战考验面前,新一代领导人强烈的责任与自信。

很快,中央政治局便召开会议,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强调,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围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这一时期党中央突出抓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的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同志把理想信念形象地比喻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而假如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因此,摆在第一位的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做到虔诚而执著、至信而深厚。

二是,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管理和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作为党的总章程,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规定了党的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行为规范。习近平同志指出,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也是全党同志的应尽义务和庄严责任,对强化全党党章意识,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各级党组织的全部活动中,都要坚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与此同时,中央政治局出台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不仅对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等作出明确规定,而且对厉行勤俭节约,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等也作出十分明确具体的规定。中央政治局会议还特别强调,制定这方面的规定,指导思想就是从严要求,体现从严治党。在讨论这个规定时,习近平同志明确表示不赞同加上“试行”二字。强调既然作规定,就要朝严一点的标准去努力,就要来真格的。规矩是起约束作用的,所以要紧一点,就是要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

三是,加强反腐倡廉工作。“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在当前,腐败问题往往是人民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突出问题,是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最重要因素。特别是那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以权谋私、与民争利、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直接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引起民愤民怨,很多群体性事件实际上就是由这些问题引发的。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习近平同志多次反复强调,要坚定决心,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一方面,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另一方面,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加强制度方面的建设。包括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下一步,关键是要抓住制度建设这个重点,努力建立健全立体式、全方位的制度体系,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切实遏制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去年,一部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出乎意外地走红荧屏。片中,云南香格里拉的松茸、浙江山地的冬笋、吉林查干湖的大鱼、湖北嘉鱼的莲藕、南海的深海鱼类,经过劳动者的辛勤劳作和烹调高手的煎炒蒸炸,腌腊熏糟醉,变成了各式各样美不胜收的人间美味,让人垂涎欲滴。

但与此同时,一直广为诟病的“舌尖上的腐败”也愈演愈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个突出问题。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我国公款吃喝开支逐年快速上升。1989年为370亿元,1994年突破1000亿元,2002年突破2000亿元,2005年突破3000亿元。如此触目惊心的数据,令人痛心。现在,有的人是什么钱都敢花、多少钱都敢用,财政经费敢拿来乱花,扶贫款项敢拿来挥霍!这样下去,群众怎么会没有意见呢?!我们党的执政基础还怎么来巩固呢?!

2013年1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新华社《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材料上批示说,从文章反映的情况看,餐饮环节上的浪费现象触目惊心。广大干部群众对餐饮浪费等各种浪费行为特别是公款浪费行为反映强烈。联想到我国还有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各种浪费现象的严重存在令人十分痛心。浪费之风务必狠刹!

2013年2月22日,习近平同志再次作出批示,明确要求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各种问题。

总书记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连续两次专门就公款吃喝问题作出长篇批示,这是极不寻常的。这一方面反映了当前公款吃喝现象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党和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的鲜明态度和坚强决心。

也许有人觉得,饮食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吃吃喝喝是小问题,用得着这么郑重其事和大张旗鼓吗?其实不然。试想一下,假如我们的党员干部成天忙于应酬,乃至白天黑夜都陪吃陪喝陪逛陪玩,常常是醉醺醺、昏沉沉、轻飘飘的,哪有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哪有时间学习充电、领会政策?哪有时间思考问题、研究工作?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大量事实证明,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一个地方的事业,兴在干部作风,衰也在干部作风。

也许还有人并不反对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活动本身,但又担心在目前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八项规定对经济发展特别是消费拉动会不会带来不利影响。毋庸讳言,自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活动以来,对高端餐饮业、烟酒等的确产生了一些影响。比如,今年前4个月限额以上企业餐饮收入总额出现了负增长,53度飞天茅台和52度五粮液的价格,相比价位最高的时期下降了50%左右。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限额以下的企业餐饮收入情况并未减速,仍在正常增长,茅台等高档白酒的价格也只是从虚高回到一个比较正常、合理的价位上来。这恰恰说明,八项规定遏制的只是一些浪费、公务消费等不合理消费行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消费、财政收入增长的问题,更多要靠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别是经济转型升级,而不能靠各种浪费尤其是公务消费中的浪费行为来畸形拉动。

当然,还有人虽然也承认“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衷心拥护,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但他们担心这项活动会不会走过场、一阵风,或者是流于形式?这种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有人做过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台吃喝方面的相关禁令多达上百项,但一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关键看我们怎么做。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发布八项规定只是开端、只是破题,还需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作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按照党的十八大部署,在前期一系列调研和试点的基础上,2013年4月19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会后不久,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对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方法步骤作出明确规定。

2013年6月18日,中央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习近平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全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部署。以此为标志,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第一批单位全面展开。

这些年来,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我们党紧紧围绕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先后开展了整党、“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各种不同主题的集中教育活动,推动党的建设在不断改进中得到加强。从总体上看,当前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情况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也是好的,但同时必须看到,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针对这种情况,中央明确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

对此,可能有些人会以为现在腐败现象这么严重,为什么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不干脆集中反腐败呢?其实,中央这次突出抓“四风”,与反腐败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作风问题是腐败的温床,在某种意义上说,聚焦反“四风”,就是要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从根本上来解决腐败问题。

而且从根本上说,“四风”严重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党内存在的其他问题都与这“四风”有关,或者说是这“四风”衍生出来的。“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党的十八大后,中央政治局首先抓改进工作作风,包括把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就是基于对作风问题的深刻认识。

具体来说,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是如何反“四风”的呢?

一是,反对形式主义。在这次反“四风”中,反形式主义是放在第一位的。这是因为在当前形式主义现象十分突出,群众反映也最为强烈。其主要表现为知行不一、不求实效,文山会海、花拳绣腿,贪图虚名、弄虚作假。比如,有的地方搞新农村建设,不是去发展生产,改善农民生活,只是把公路两边房子刷白,做表面文章;有的地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花大气力搞植树造林,去防治污染,只是把荒山涂上绿漆,污水白天关闭晚上偷排;有的地方进行节能减排,不去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是简单的拉阐限电,甚至连老百姓生活用电也照拉不误,等等。类似这样的一些形式主义,怎么不引起群众反感呢?!

二是反对官僚主义。官僚主义的主要表现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现实,唯我独尊、自我膨胀。这种官僚主义,是“四风”问题的总根子,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都是由其派生出来的。有的人当官做老爷,不能正确对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以为手里有权了,群众就不那么重要了,就可以乱拍板决策了,就可以一言堂瞎指挥了。其结果是,不仅对党和人民事业造成损失,而且脱离了群众,成了孤家寡人,最后只能沦为“霸王别姬”。

三是反对享乐主义。这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好一些无可厚非。我们共产党人也不是苦行僧,我们党带领人民干革命、搞建设,就是为了让大家能过上好日子。但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来说,不能有享乐主义的思想,尤其不能拿国家的钱、人民的钱,去贪图个人享受。现在有些人,精神懈怠、不思进取,追名逐利、贪图享受,沉湎花天酒地,热衷灯红酒绿,纵情声色犬马。无数事实一再证明,许多人的失足往往都是从吃喝玩乐方面打开缺口的。

四是反对奢靡之风。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二者是相联系的。享乐主义往前再迈一步就成为奢靡之风。有的人铺张浪费、挥霍无度,生活奢华、骄奢淫逸,热衷于个人享受,住房不厌其大其多,车子不厌其豪华,菜肴不厌其精美,穿戴讲究名牌,有的兜里揣着价值不菲的会员卡、购物卡,在高档会馆里乐不思蜀,在高级运动场所流连忘返,在名山秀水间朝歌夜弦,在异国风情中醉生梦死,有的甚至到境外赌博场所挥金如土,有的作风不检点,甚至道德败坏、生活腐化,最后滑进犯罪的泥潭。

这次教育实践行动,就是要针对上述现象,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这次教育实践行动,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领导带头、自上而下。现实生活中,有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表现在基层,其实根子在上层。包括脱离群众的种种问题,主要表现在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中。这次活动,中央明确要以县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为重点。特别是明确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这次活动,目的就是要起示范带头作用。

为此,中央政治局于6月22日至25日召开专门会议,用6个半天的时间,对照检查中央八项规定落实情况,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并提出加强中央政治局自身建设、提高中央政治局工作水平的5点要求。稍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又分别到各自的联系点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指导教育实践活动开好头、起好步。中央领导集体率先垂范,为全党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带了好头、作了示范,整个教育实践活动开局顺利、态势良好。(作者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五编研部副主任)

通讯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 邮编:200030 版权所有©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 浏览人数:738567 沪交ICP备201084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