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湖

[上海交大报·思源湖 第1707期] 民主斗士,革命先行 ——参观交大校友黄炎培故居

思源湖

今年4月中旬校老教授协会组织“银发书香”全体成员赴川沙内史第,走进“民主斗士,革命先行”者“黄炎培故居”参观学习,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史料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交大校友黄炎培“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一生。大家纷纷被黄培炎的务真求实、开拓创新、与我党精诚合作的高贵品质所感染,为交大培养出引以为傲的国家栋梁而自豪,更为中国共产党对民主人士的知人善任而折服。

“内史第”又名沈家大院,位于浦东新区川沙新镇新川路218号。大院占地3423.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68.9平方米。由清代内阁中书、著名金石学家沈树镛(1832—1873)祖上建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70余年历史。

故居正楼前有一尊黄炎培半身胸像,上悬由国家领导人陈云题写的匾额。故居“立本堂”内,挂有黄炎培亲自题写的双对联:“天地有正气,园林无俗情”和“立本立言叱咤风云斗士,求真求是方圆规范人生”,是对他人生的高度概括和真实写照。

黄炎培(1878—1965),出生于川沙内史第,并在内史第生活了二十年,大院内藏有的汉碑、六朝造像、唐石、宋石等众多文物精品,滋养了他;姑父沈毓庆开启毛巾业的爱国热情,启蒙了他。1901年黄炎培入南洋公学特班(与李叔同、邵力子同班),受知于有志新学的总教习蔡元培,1905年经蔡先生介绍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南洋公学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熏陶了他,同盟会的反封建帝制激励了他。离开南洋公学后,他踌躇满志地投身于家乡建设:成立浦东同乡会和浦东学派,从事浦东教育,办图书馆、办媒体、修方志。他筚路蓝缕地开创了培养“金的人格、铁的纪律”“双手万能”的中华职业学校,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他全力以赴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组成抗日救国研究会,积极支援前线;1937年“八·一三”后,担任上海抗战后援会主席。他殚精竭虑地推动民主统一战线:1941年与张澜等组织中国民主同盟,联名提出《实现民主以加强抗战力量树立建国基础案》;1944—1945年,发表了《民主胜利献言》和《为转捩当前局势献言》;1945年与胡厥文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1948年响应中国共产党发出召开新政协的“五一号召”,访问延安,与毛泽东主席商讨国事。

黄炎培一生历经三朝: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列强的欺凌宰割,中华民国的内外交困和民不聊生,新中国的百废待兴和充满希望。他以党派领导身份,真心实意地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满腔热忱地投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建国后,他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为德高望重的国家领导人。

内史第也是孕育名人的宝地,酝酿自由、民主思想的摇篮,培育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的土壤。先后诞生了金石学家、实业家、民主人士、政治家、音乐家、革命烈士、工程专家、文学家,人人大名鼎鼎、个个如雷贯耳。

沈树镛,清代金石学家、收藏家,官至内阁中书,曾获宋拓《熹平石经》和《熹平石刻》残字,“汉石经室,富甲江南”;沈毓庆,沈树镛之子,黄炎培姑父,甲午战争后投笔从戎,后成为川沙毛巾业的开拓者,开风气之先。

黄自,黄炎培侄子,“中国近代作曲界第一位导师”、培养了贺绿汀等“四大弟子”为代表的音乐人;黄竞武,黄炎培二子、民主战士,成功阻扰国民党金库财产偷运计划,被追认为烈士;黄万里,黄炎培三子,享誉中外的水利工程学专家。

宋耀如、倪桂珍夫妇携子女1890—1904年在内史第生活,“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宋庆龄诞生于此,并在此养成了俭朴、勤劳、助人为乐的品格。

胡适,“新文化旗手”,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文《文学改良刍议》,母亲抱着他在内史第寓居了一年多。

……

如果你不是风尘仆仆地慕名前往沈家大院参观,不会知道黄炎培的成长环境和内史第对他的潜移默化,也不会了解到内史第的“文物古迹,富甲东南”和人才辈出、群贤集聚,还无法体会到“浦东文化在川沙,川沙文化在内史第”的恰如其分、毫不夸张。内史第文化底蕴之深厚、内涵之丰富,足以让参观者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中国历史上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标准的圣人。“民主斗士革命先行”者、交大杰出校友黄炎培身上也有令人敬仰的“三立”,垂范后世、万古流芳。

刘玲远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退休)
新闻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