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足迹

杨俊俊:遇见多元的自己

青春足迹

“大家知道为什么合金的性能要比纯金属优异吗?”

“因为纯金属中加入了其中的成分改变了金属的性质。”异口同声的回答从高中的教室传了出来。时隔四年,再次回想起这个问题却是感触良多。

2017年我踏入了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楼,在这片具有A-G楼的土地上开始了我的大学之旅。众所周知合金是一种多元的化学物质,它的组分不局限在金属成分,还可以包含非金属的部分物质,正是这样多元的组分让它具有了多种多样优异的性质。

其实青年的成长也是一块金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方式。还记得高中的培养模式,密集的安排和封闭的管理就像是对钢铁进行着不断的锤炼,为的是去除更多的“杂质”增加学生在高考考场上的“韧塑性”。但当我来到交大这个大平台后,看到身边优秀同学们的不断突破与努力,心里突然萌生出一个强烈的愿望——我要遇到更好的自己。

没有人能够为你规划未来的路,但却有人能够一直影响着你前进的方向。之前看过一篇复旦同学的热推——一篇述说着当代大学生焦虑的推文。诚然,生活总会是充满焦虑与压力,但也正是这些压力成为了我们不断努力前进的动力;与优秀的差距不是放弃自己的借口,而是让自己不断挑战自己的原力。有幸的是,在我的大学生活中,我遇到了许许多多这样优秀的同辈,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成为了我不断追寻旅程上的星辰,在我无助迷茫时指引方向。

杨俊俊生活照1.jpg

尝试“嗑盐”,为生活增加风味

交大是一个优质的平台,具有丰富的各种资源。看着身边同学不断在低年级时就进入实验室培养自己的科研素养,我也积极申报了材料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计划,跟随着本科导师开启了科研的新篇章。

还记得一位学长曾经说过:“本科进实验室不要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不要只是为了发文章,更要学会在老师和师兄师姐的指导下不断成长,这样在今后独立科研时才不至于慌乱。”我深刻记着第一次去实验室是为了学习“烧炉子”,也深刻记着第一次看英文文献的感觉,这些经历和体验都成为了我体内的一寸寸“肌肤”。

很少有人能够直接坚定自己的道路,科研方向也是这样。随着对自己认知的不断深入和对科研兴趣的不断探索,经过慎重考虑后我选择了另外一个方向。此后的日子里我申报了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借此研究脑机交互中的脑电极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我切身地体会到了科研的“冷板凳”特性:因为是实验室第一次尝试这方面的内容,师兄和我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通过不断地查找文献以及实验来推动实验的进程。没有DIW3D打印机,我们就想办法去买、去借、去改,幸运的是学院内其他实验室内有一台不那么精确的打印机,基于这台“雪中送炭”打印机,我们的项目小组开始了不断的打印实验。

常常听到同辈在说实验的“玄妙”,直到自己亲身体验之后才真正感受到了它的复杂性以及偶然性。在这个因果关联的宏观世界中,我们很难知道会是哪些微不足道的因素却成为了关乎最终样品质量的关键点,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尝试和不断分析。半年的实验就像是一部和机器斗智斗勇的连续剧,每一次实验都会有不同的结果,每一次分析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改进。我还记得“大结局”的那天实验,经过多次的改进和探索,我们对实验过程已经逐渐麻木,再也没有了前期实验中会一直盯着打印过程的热情。看着机器平稳地在打印板上勾勾画画, 听着电机嗡嗡的运行声,在场的同学都没有说话,因为我们看到打印板上的第一层结构是如此的清晰规整。紧张、期盼以及担忧的情感随着模型最后一笔的完成逐渐消散,一个“亭亭玉立”的脑电极样品就那样静静地挺立在那;欣喜、怀疑和释然的复杂情感在每个人的脸上显现。当我小心翼翼地托起那个来之不易的成果,我感到了一种成就感,一种无与伦比的欢乐。

科研之路,其漫漫兮。也许路的尽头无法预料,但一路旅程却也能收获满满。

挑战学工,为生活加点料

一次无独有偶的机会,我加入了学院的团委学生会,开启了我大学生活中的学工旅程。学生组织是一个很奇妙的团队,在这里能遇到许多优秀的人,大家怀揣着同样得到爱好和兴趣,抱着同样的愿望和憧憬聚集在一起,在碰撞中绽放出无与伦比的火花。

人作为一种群居动物永远都需要一种集体感与归属感。习惯了中学团体生活的我突然来到 “举目无亲”的上海,巨大的落差感一度让自己感觉到生活的无趣。每日宿舍、餐厅以及教室或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让我逐渐逐渐自我怀疑——这个大学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吗?幸运的是,我听到了一场关于团委学生会的宣讲会,在现场我读着手中捧着的一页页宣传报,看着台上屏幕中展现的一张张照片,听着台上学长讲述的一场场活动,最终毅然决然地报名成为了一名学生会的干事成员。当时的我也许没有想到,这一入便是三年。

在三年中我尝试了不同的学生工作,从宣传中心的干事到部长、主任再到学生会主席团成员,每一步的背后都蕴含着欢乐、感动和挑战。回顾这三年,有欢乐喜悦也有汗水焦躁,经历过形形色色的活动,遇到过林林总总的困难,也从一个学生会的新人变成了一位学长。还记得第一次举办工科平台开放日的时候,巨量的宣传准备任务来到了宣传中心,那时的我还是一个部长。虽然是第一次举办这么大的活动,但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和小伙伴们很快便从前期的手忙脚乱转变为乱中有序。还记的活动前几天的会议室,我和小伙伴们围坐桌前一起讨论设计方案,一起制作各种展板。当时的自己也许很累很困,但看到活动当天的盛大场景突然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一年后,当我们再次举办开放日时,我们为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材料日”。那是一个只属于材料师生的“欢乐之旅”,是一个科研交流共享的平台,是一个充满冒险的“集市”,从大一到博士生再到教职工,每一位材料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同样,在每届的“春之声”校歌传唱大赛也充满了我的身影,从前期的视频准备、宣传制作到现场的摄影,从线下举办到因疫情转为线上举办合唱比赛,我和学生会的小伙伴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了比赛的举办,为新生班级带去了更好的体验。

当夜深人静时,我常常会思考——我在学生工作中的努力是有意义的吗?三年已过,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我还记得自己竞选主席团成员时的标题“一心传承,为你执笔”——因为传承,学生组织才能够稳中求进,在一年又一年的发展中不断贴近潮流做出创新,而也正是因为在这个团体中有着许许多多热心奉献的同学们紧紧握着自己的“笔”,才能在学生会这个平台上为学院乃至全校的师生带来改变,也许不会是很大,但只要有一丝丝的改变也就值得了。除此之外,对于个人而言,团委学生会更像是一个平台,它的初衷便是为了锻炼学生们的综合能力。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在台上发言,看着手中早已熟悉的稿子,声音却怎么也响亮不起来,虽然台下只有40多人,在我眼中却好比千军万马。随着自己对多元的不断追求和挑战,可以说我在学生组织中遇到了一个自己从未想过的更好的自己,这也许就是三年耕耘的最大收获!

丰富课余,为生活增添斑斓

课余生活就像是生活中的糖,为大学生活带来决堤的多巴胺,每个人都有追求快乐的权利,因此劳逸结合的大学生活才是真正的求学之旅。

美是人类持之以恒的追求,生活中到处都是美,却总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工科向来是理性和实践的代名词,却很少和感性与美相互关联。为了弥补自己知识架构的缺失,跳出工科思维的局限,我选修了设计学院的工业设计第二专业。不同于工科课堂上的严谨,设计课堂上更加地轻松充满活力,大家坐着移动的桌椅,在老师抛出问题时积极讨论,在这里从来没有绝对的答案,每个人都是正确的。在这个充满可能性的课堂里,我第一次感受了不一样的课堂氛围,也体会到了工科思维和设计思维的巨大差别——面对同样一个问题,工科同学总是会倾向它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但设计系的同学去更多关注美感以及背后所蕴藏的人文关怀,这种强烈的反差不断刺激着我的大脑,让我学会用设计思维去思考问题。白天我是一名材料领域求学的人,在相图之间不断探索;夜晚我是一名工设的同学,用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想法与创意。在二专的求学过程中,我尝试着和同学共同创作投奖,作品也有幸获奖;也尝试着在南洋北路的隧道中绘画“星空”,在交大留下自己的痕迹;尝试着学习产品手绘,在12周的课程中画出80多页的手稿;尝试着自己设计产品,创作出了独特风格的垃圾桶、餐具和腰靠包……回顾在工业设计中度过的课程,我想最大的收获便是一种思维的转变,这是一种工科与设计碰撞后的火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来没有什么文字和图片能够替代自己真切的感受,只有真正走到当地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社会实践的魅力。在大学的假期中,我或组织或参加了共五次社会实践,涉及了精准扶贫、助飞家访、陶瓷材料调研、新媒体发展以及扶困助学多个方面。在这些实践过程中,我去过贫困村易地搬迁的住宅区,听空巢老人向我们诉说着党扶贫政策的优待;去过国家级贫困县走访准交大同学,为即将进入交大的同学带去关怀与温暖;前往过宜兴和佛山去调研功能陶瓷材料以及日用陶瓷材料的制备检测流程,也深深感受到当地浓厚悠久的陶瓷文化;前往北京调研了包括阿里云、中国电信等大企业,探寻新媒体在新时代公司中的发展;也在疫情期间作为宣传组参加了扶困助学“烛光”计划,为需要帮助的孩子们找寻到爱心人士提供学杂费。一次次的社会实践不仅让我对祖国广袤的土地更加憧憬,也让我渐渐明白自己身上的重任,明白国家还存在很多还需要青年一代不断努力的地方。

“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这是在我大三时看着日益肥胖的体形才明白的道理。为了克服自己不爱运动的坏习惯,在校友导师以及朋友们的建议下我逐渐开始自己运动之旅。没有特别擅长的运动便去跑步,为了鞭策自己我也参加了校园举办的5公里竞速跑,也正是在那次的长跑中感受到了挥洒汗水的酣畅淋漓。之后我尝试着加入了校龙舟队,在河道上和队友一起奋力划桨,为了一个共同得到目标不断努力。

杨俊俊生活照2.jpg

四年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那个第一次进交大还迷路的高中生也已经为本科学习画上了句号。四年有遗憾但却无悔,未来有担忧却也充满憧憬,前路漫漫,吾辈当自强,人生还需不断奋进!

思政教师评语

杨俊俊同学是一个十分刻苦努力的同学,从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断突破自己信念。在大学生活中他不断尝试新事物和新领域,积极参加了学生工作、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活动,在不断挑战自己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进步。在学习中,杨俊俊同学学习刻苦努力,学习成绩在前三年都有稳步的提升,从年级中下游进步至上游,大三下学期的所有核心课成绩均为A评级,同时在大二也加入了材料学院的卓越工程师班培养计划。在生活中性格活泼开朗,具有很好的亲和力,善于与人沟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敢想敢,积极进取,同时对新事物充满激情,性格乐观,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志愿公益方面,他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了多种志愿活动,参加了包括迎新、校庆以及校友年会等多种活动的志愿者,也加入了一个西部助学计划贡献自己的力量帮助欠发达地区学生。在学生工作方面,杨俊俊同学脚踏实地,一直热心服务于学院的学生工作和师生服务,组织举办了包括“春之声”校歌传唱,材料日以及院系学代会等多项大型活动。

综合来看杨俊俊同学具有不断革新自己,不断超越自己的勇气,也希望杨俊俊同学在毕业之后能够在学业以及生活中一帆风顺,不负自己的努力和拼搏!

杨俊俊
材料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