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战疫进行时]抗疫不松懈,科研不停歇|生科院扎实推进科研工作

疫情防控期间,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扎实做好各项科研管理与服务工作,保障抗疫不松懈,科研不停歇。通过邮件、微信、电话等方式及时发布各类科研信息,积极做好项目申报、中后期管理及各类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咨询服务等常规工作;通过线上会议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优青等项目的院内辅导会以及科技合作讨论会等。当下正值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申报形式审查,线上办公期间,学院科研办克服了人员少、申报量大、咨询量大、盖章难等困难,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障碍,通过微信群及电话及时沟通,最终圆满完成107份申请书的形式审查任务。

图片1.png

图片2.png

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优青等项目院内辅导会

光影魔术手拼图.jpg

在学院科研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过程中,学院教师凝心聚力、 专注科研,近期发表了一批相当有学术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均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中国卓越期刊、自然指数(Nature Index)选定的期刊。

刘昱课题组采用体外组装的转录延伸复合物来避免相对低效的转录起始阶段,采用“暂停-重启”的转录模式,通过添加少于四种核苷酸(包含带标记基团的核苷酸)来控制 RNA聚合酶的转录进程,使之在缺少所需核苷酸的位置精确暂停转录,随后通过加入所缺核苷酸重启转录,实现RNA的特定位点标记,该项成果发表在化学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图片5.png

魏冬青团队开发了TransMut框架,包含了用于pHLA结合预测的TransPHLA和用于突变肽优化的AOMP程序,它可以推广到生物分子的任何结合和突变任务,该成果发表在《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

图片6.png

冯雁团队利用高温菌Argonaute(Ago)基因编辑酶的级联剪切机制,结合快速等温扩增,建立了新型多重快速核酸检测平台技术—MULAN (Multiplex Argonaute-based Nucleic Acid Detection),实现了新冠及流感病毒样本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快速的便携式检测,相关成果发表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上。此外,该项工作入选“今日交大战‘疫’要闻”,并被科学网转载报道。

图片7.png

赵心清团队首次系统揭示了酵母细胞自絮凝对胁迫信号途径的影响和提高耐性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Biosource Technology》上。

图片8.png

林文慧研究组报道了拟南芥胚珠晚期发生的现象,进一步完善了胚珠原基群体分批发生的规律,并阐明了胚珠晚期发生的调控机制,科研成果发表在《PLoS Genetics》上。

图片9.png

董涛团队发现了一种可杀伤多种病原细菌和真菌的VI型蛋白分泌系统(T6SS),该研究成果发表于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中国微生物学会共同主办的微生物学综合性英文期刊《mLife》上,《mlife》入选2021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另外,董涛团队在环境影响细菌竞争的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表在《the ISME Journal》上。

图片10.png

图片11.png

何亚文团队在植物病原黄单胞菌群体感应与水杨酸信号互作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项成果发表在《mBio》上。

图片12.png

上述科研进展关注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聚焦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对提高学院科研人员的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