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力量”

“她”榜样|朱一凡:把课上好的老师需要多反思

“她力量”

冬日暖阳,温暖如煦。本期“教书育人”一等奖之“她”榜样系列访谈对象,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一凡,让我们走近坚毅又动人的朱一凡老师,聆听她的故事,学习她的经验。

image.png

【教师名片】

朱一凡,博士,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语学院副书记。第四届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主持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英语读写(1-4)”课程的建设,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8),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9),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教书育人一等奖(2022)。近年来主要从事汉英对比与翻译、语料库译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教育部项目1项,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两部,合作专著一部,译著多部。担任JoSTrans(SSCI)期刊编委,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SSCI) 学术委员,Interventions (SSCI)专栏客座主编,Routledge出版社Translation in Translation Studies系列丛书联合主编。

将青春奉献学业与讲台

image.png

朱老师回忆自己的任教之路,从2003年留校就在英语系任教,工作了14年。2017年,翻译系成立后,就转到了翻译系,与此同时还继续兼任英语系的课。朱老师一直坚守在教学的第一线!

如何把课堂知识讲授的深入浅出?如何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如何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朱老师之所以选择教书育人这条职业道路,“毕业之后也没有想太多,就是单纯地热爱讲台”在工作之初,班级里最大的学生只比她小两岁,许多同学都把朱老师当作大姐姐,这样的师生关系也迅速拉近了她与学生的距离。随着年龄的增长,朱老师积累了更多生活和教学经验,她回想了下笑着说:“当学生碰到困难,比如思考问题的方式,相对来说我可以从个人的经验给他们一定的借鉴,不一定说适合每个人,但我觉得自己更像老师了,刚工作时只是因为自己提前学了几年然后教给他们,但现在我可以把我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给他们,教学相长,把课上好的老师需要多反思”。

当上课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朱老师表示自己一整天都会很沮丧“会去想下次的话这节课我要怎么上,这个内容我会好好思考一下”。

灵活变通、调整教学侧重点

随着教学的进行,朱老师不断调整教学侧重点,她认为所有的课程其实最终的目的是学生心智的成长。朱老师提到:“无论教什么内容,关注学生心智成长都是重中之重,注重这点,在课程的设计上会有一些不同的考虑在里面”

授课对象包含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每个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培养侧重点有所不同。朱老师说“本科生主要打好基础,把课上好了,学生成长就会很明显。研究生相对来说课程仍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跟着导师的团队一起成长。比如说我一般一个月会开一次组会,就算受疫情影响,组会搬到线上依旧不耽误。”

及时更新教学材料,紧跟时代前行

关于教学材料,朱老师还提到:“去年用的内容今年可能已经不适合了,有些内核的东西虽然不会改变,但可能今年的讲解方式会比去年有所不同,教材也要跟着不断更新。”

在朱老师19年的教学生涯中,她不断改进教学材料。“从最开始一直在课程建设,怎样把我们这个课能够让学生的收获感更好。这个过程很漫长,从2011年到2019年,在建课的8年里,中间几乎没怎么停歇过,一直在为课程做资料,实验各种方法等等。”正是朱一凡老师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英语读写(1-4)”获批首批国家一流线下课程。

成长中的朱一凡

爱思考,爱钻研,朱老师回忆自己的学生时期,“我应该算一个典型的成长型人格,会比较愿意去想,去思考自己不是特别尽如人意的地方,可以怎么样能够变得更好一点,另外的话也比较愿意付诸行动,想到的事情立马就要去做,我大概是这样”。

生活里的朱一凡

作为母亲,朱老师说:“我不算严格的妈妈,但是我会坚持自己的原则,同时也愿意多聆听,做什么事都有商有量”,尽管平日里忙于工作,生活中的朱老师是一个热爱运动的人,“有时间的话我会做做瑜伽,没有时间我也会找机会快走,每天再忙也要动一动,这样才能保证头脑清醒”。

image.png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朱一凡老师获上海交大“教书育人奖”一等奖当之无愧。

她就是这样一名将青春奉献讲台的老师、时刻反思教学模式与方法的认真老师、不断更新教学材料的优秀老师。

工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