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记忆

“人民无伪,学生无伪”

交大记忆

高昂的口号、触目的标语、挥舞的大旗,原本期盼抗战胜利后重建美好家园的交大学生在政府当局的倒行逆施下一步步趋于绝望,纷纷走向抗争的道路。一波又一波的学生运动让远离市区幽静祥和的徐家汇校园沸腾起来,与国统区的其他学生运动与群众运动一起,构成了人民战争的第二条战线,为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诞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人民无伪、学生无伪”,在1945年的寒冬,群情激愤的交大学生奔上街头向国民党政府喊出这样的口号,反对政府对学生所谓的“甄审”措施,掀起了抗战后交大学生运动的第一波。

这场反甄审运动的导火线,是1945年9月下旬国民党政府在教育复员会议上通过并颁布的《收复区中等以上学校学生甄审办法》。该办法认为,原沦陷区公立专科以上学校都是“伪学校”,一律关闭;在校学生都是“伪学生”,要进行“甄审”;甄审合格后,还要“补习”3个月,交出研读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的报告与学术论文各2万字以上,才准许上学。“伪学生”?“伪学校”?我们都是“伪的”?对于广大交大学生来说,不啻当头一棒。而一个多月以前,交大学生还与全国人民一样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抗战胜利了,从此可以好好学习了!不少同学还赶往机场欢迎那些从大后方飞来的接收大员们!

忆及上海沦陷时期,交大学生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忍辱负重,埋头苦读,期盼抗战早日胜利,以实现“科学救国”、“工业救国”的理想。现在他们却被国民党政府宣布为“伪学生”,遭遇停课甄审的不公正待遇,而真正鱼肉人民的汪伪汉奸大多摇身一变,成为国民政府的“地下工作者”,配合接收大员们,一道搞起“五子(位子、车子、票子、房子、女子)登科”式的接收。如此的真伪颠倒,黑白不分,令交大学生难以平静。

1945年9月下旬,上海的私立学校都已经开学,原租界内的交大却被停闭,学生无法复课。心急如焚的学生们聚集在中华学艺社的空地上开始酝酿着抗争。在交大地下党支部的支持下,由各班级推派代表组织成立的学生自治会,成了这场反甄审斗争的领导组织者。周寿昌,这位化学系三年级品学兼优的同学,被推举为自治会主席,走在了抗争队伍的前列。

1940年代交大地下党员周寿昌

呈文申诉,是交大学生采取的第一步。由机械系三年级国学根底很好的“老夫子”王惟本起草或润色的抗议呈文,被一份份送到国民党特派员、交大接收委员和教育部部长案头,但都若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这个原本思想正统的“老夫子”这时也被激怒了,而期盼早日复课的广大同学更是极为气愤。

呈文无用就去请愿。11月初,周寿昌和几位同学代表交大学生先后找教育部部长朱家骅和交大的接收员请愿,却遭到无理的声斥。现在很多同学还记得代表们回来讲述谈判经过的一幕:周寿昌穿一件青布长衫,戴一副近视眼镜,讲得气愤时,满头蓬乱的头发都跳动起来,像一头狮子在怒吼。发动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成为交大学生的最终选择。

1940年代交大地下党员江泽民

1940年代交大地下党员丁仰炎

1945年11月11日,愤怒的交大学生走上街头游行。前面的横幅上写着:“因荒废学业而请愿”,学生们高呼着“人民无伪”、“学生无伪”、“我们要读书”等口号,整齐地列队前进。游行队伍中间推动着一辆三轮车,车上堆满了理科、工科、商科、医科……各种书籍,上面贴着“教育部封”的大封条。交大学生的请愿游行引起了广大上海市民和媒体的支持。时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长的顾毓琇对记者说:“沦陷区的学生要读书,说学生附逆是不对的。”《申报》、《新闻报》、《字林西报》等纷纷表示同情。《大公报》的社评指出:“不能因为要纠正思想而不读书,正如不能因为要吃菜而不吃饭。……为了甄别而剥蚀了他们读书进修的机会,一年半载的光阴,可能就此荒废,则个人的损失、国家的损失,更不可估计。”

此时,全国的学生也先后行动起来,反对“甄审”。在这种形势下,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改变一些做法,把原来的先甄审后上课,改为一边上课一边甄审。1945年12月,教育部成立了“国立上海临时大学补习班”,交大所谓的“伪学生”转为国立临时大学的学生,开始上课。经过两个月的抗争,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但是,学生们并没有取得正式的交大学籍,还要等待半年的“思想训练”。

1946年2月,蒋介石来沪,广大学生得知消息后,在学生自治会的组织下,于13日晚列队到蒋介石的驻地东平路公馆请愿。游行队伍靠近东平路时,即遭到大批武警的阻挡。游行队伍在寒风中伫立了一个通宵也没有等到蒋介石的接见。第二天报载,当时蒋介石正在出席宴会,这个消息使同学十分痛心,在现实面前,对这位最高领袖的幻想破灭了。

然而,由于全国学生的不间断的斗争,使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同意改变“思想训练”为“军训”和集体上三民主义课,用考试来代替甄审。经交大地下党支部研究,为防止当局用“三民主义”课不及格来打击排斥进步同学,由学生自治会对“三民主义”考卷准备了一份“标准答案”,然后全体学生照抄答案。1946年6月“补习班”期满,临时大学补习班四分部(包括原交通大学上海部分,上海雷士德工学院,原南京中央大学一部分)学生全部正式转入国立交通大学。反“甄审”斗争胜利结束。

作者:李娟摘自《三个世纪的跨越》(盛懿、孙萍、欧七斤编著)

单位:档案馆(党史校史研究室)

Baidu
map